所思竟何在,怅望深荆门。
举世无相识,终身思旧恩。
方将与农圃,艺植老丘园。
目尽南飞雁,何由寄一言。
背景
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(737年)。开元二十二年(734年),张九龄为中书令,次年擢王维为右拾遗,是年王维三十五岁。王维视张九龄为伯乐、恩人。当张九龄被贬荆州之后,举朝之士但求自保,王维却不避权贵,写成此诗表达对张的知遇之恩。
译文
我所思念的人在何方?重山叠嶂,只能怅然遥望荆州。
我虽满腹才华,可天下却无人赏识,没有您张丞相的擢升,恐怕我还寂寂无名。您的知遇之恩,我终身难忘。
您遭不幸,被贬荆州,我也将追随您,退出这污浊的官场。归隐田园。
南飞的大雁呀,你们振翅高飞,可是怎能将我的思绪传与荆州的故人?
注释
所思:所思慕的人,所思虑的事。怅望:惆怅地看望或想望。荆门:山名,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。此处借指荆州。
举世:普天下。
方将:将来,未来。农圃:种粮和种菜的人。艺植:种植,耕种,栽植。老丘园:终老于田园。
飞雁:一作“飞鸟”。飞:《全唐诗》校:“一作无。”何由:怎能。
赏析
《寄荆州张丞相》这首诗寄托作者对张九龄的深切怀念,抒发世无知音,自己也将归老田园的情怀。
首联起笔疑问,设置悬念,然后用脑海中的想象做答,并点题,表明对张丞相的思念。“所思竟何在”,诗人“思”那名动一时的名相在哪里,接着“怅望深荆门”,既表达了对张九龄的深深怀念,又写出了对当时黑暗政治的不满。颔联则是加深了这种不满的感情,在抒情上更进一层。“举世无相识,终身思旧恩”,追忆往事,诉说自己仕途的坎坷及对张九龄赏识、提拔自己的感激。“无相识”略显夸张,有明显的奉承之意;或有双关意,指别的丞“相”不“识”己的意思。颈联表明自己的立场:“方将与农圃,艺植老丘园”,说明自己不会与昏暗的官僚门同流合污,将隐居于山川田园之中。那山水田园就是诗人在红尘中一直所沉吟向往的地方,表达了诗人归隐的决心。尾联讲寄言,“目尽南飞雁,何由寄一言?”眼睛望着南飞雁,一直看它们飞到天边的尽头,消失为止,与“怅望”首尾呼应。此处用了“雁”、“言”谐音,似乎也是在说或许那南飞雁能帮诗人捎带去吧。诗人寄思念之情于南飞大雁中,更以鸿雁过尽,无从寄书,抒发自己难言的隐痛,意在言外。
全诗以景结束,苏轼赞王维“诗中有画”,“目尽南飞雁”有这个意思。以此收束全文,低吟婉转,更觉深沉。诗歌语言朴实无华,自然天成,处处透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意。
猜您喜欢
岂是从容唱渭城,个中当有不平鸣。
可怜日晏忍饥面,强作春深求友声。
花枝出建章,凤管发昭阳。
借问承恩者,双蛾几许长。
汎舟入荥泽,兹邑乃雄藩。
河曲闾阎隘,川中烟火繁。
因人见风俗,入境闻方言。
秋野田畴盛,朝光市井喧。
渔商波上客,鸡犬岸旁村。
前路白云外,孤帆安可论。
与君青眼客,共有白云心。
不向东山去,日令春草深。
君寻腾空子,应到碧山家。
水舂云母碓,风扫石楠花。
若爱幽居好,相邀弄紫霞。
多君相门女,学道爱神仙。
素手掬青霭,罗衣曳紫烟。
一往屏风叠,乘鸾着玉鞭。
荆谿白石出,天寒红叶稀。
山路元无雨,空翠湿人衣。
相看不忍发,惨淡暮潮平。
语罢更携手,月明洲渚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