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有狙公者,爱狙,养之成群,能解狙之意;狙亦得公之心。
损其家口,充狙之欲。
俄而匮焉,将限其食,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。
先诳之曰:“与若芧,朝三而暮四,足乎?“
众狙皆起怒。
俄而曰:“与若芧,朝四而暮三,足乎?“
众狙皆伏而喜。
译文
宋国(今商丘)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,他很喜欢猕猴,养的猕猴成群,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,猕猴们懂得那个人的心意。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,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。但是不久,家里缺乏食物了,他将要限制猕猴们的食物,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,就先骗猕猴们:“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,早上三颗,晚上四颗,这样够吗?”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,都跳了起来。过了一会儿,他又说:“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,早上四颗,晚上三颗,这样足够吗?”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,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。
注释
狙公:养猴子的老头。解:了解,理解,懂得。狙:猴子。意:心意。得:懂得。得公之心:了解养猴老人的心思。损:减。口:口粮。充:满足。欲:欲望,要求。俄而:一会儿,不久。匮:缺乏。限:限制。恐:恐怕。驯:驯服,顺从,听从。引申为服服帖帖。诳:欺骗。之:代词,它,代指猴子们。与:给。若: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,代“你”、“你们”,文中指猴子们。芧:橡树的果实,俗称“橡实”。朝:早上。足:够,足够。众:所有的。皆:都。起怒:一齐生气起来。怒:恼怒,生气。伏而喜:都很高兴地趴在地上(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)。
赏析
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,是阐述一个哲学道理,是《庄子·齐物论》中一则重要的寓言故事,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,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,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。狙公好比是载众生的“大块”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。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,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,而不知道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性。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,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。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,因为人的一生一死、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,到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,也没有得到什么。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,本质只有一种。宋《二程全书·遗书·十八·伊川先生语》:“若曰圣人不使人知,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?”遗憾的是,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,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,把它和“朝秦暮楚”混淆了。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,秦、楚两大强国对立,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,一会儿倒向楚国。就像在美苏争霸时期,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,时而倒向苏联。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,但以讹传讹,天长日久,大家也就习惯把“朝三暮四”理解为没有原则,反复无常了。
猜您喜欢
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,乃号令于三军曰:“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,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,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。“
大夫种进对曰:“臣闻之,贾人夏则资皮,冬则资絺,旱则资舟,水则资车,以待乏也。
夫虽无四方之忧,然谋臣与爪牙之士,不可不养而择也。
譬如蓑笠,时雨既至,必求之。
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,然后乃求谋臣,无乃后乎?“
勾践曰:“苟得闻子大夫之言,何后之有?“
执其手而与之谋。
遂使之行成于吴,曰:“寡君勾践乏无所使,使其下臣种,不敢彻声闻于大王,私于下执事曰: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;愿以金玉、子女赂君之辱。
请勾践女女于王,大夫女女于大夫,士女女于士;越国之宝器毕从!
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。
唯君左右之,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,将焚宗庙,系妻孥,沈金玉于江;有带甲五千人,将以致死,乃必有偶,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,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?
与其杀是人也,宁其得此国也,其孰利乎?“
夫差将欲听,与之成。
子胥谏曰:“不可!
夫吴之与越也,仇讎敌战之国也;三江环之,民无所移。
有吴则无越,有越则无吴。
将不可改于是矣!
员闻之:陆人居陆,水人居水,夫上党之国,我攻而胜之,吾不能居其地,不能乘其车;夫越国,吾攻而胜之,吾能居其地,吾能乘其舟。
此其利也,不可失也已。
君必灭之!
失此利也,虽悔之,必无及已。
越人饰美女八人,纳之太宰嚭,曰:“子苟赦越国之罪,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。“
太宰嚭谏曰:“嚭闻古之伐国者,服之而已;今已服矣,又何求焉?“
夫差与之成而去之。
勾践说于国人曰:“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,而又与大国执仇,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,此则寡人之罪也。
寡人请更。“
于是葬死者,问伤者,养生者;吊有忧,贺有喜;送往者,迎来者;去民之所恶,补民之不足。
然后卑事夫差,宦士三百人于吴,其身亲为夫差前马。
勾践之地,南至于句无,北至于御儿,东至于鄞,西至于姑蔑,广运百里,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,曰:“寡人闻,古之贤君,四方之民归之,若水之归下也。
今寡人不能,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。“
令壮者无取老妇,令老者无取壮妻;女子十七不嫁,其父母有罪;丈夫二十不取,其父母有罪。
将免者以告,公令医守之。
生丈夫,二壶酒,一犬;生女子,二壶酒,一豚;生三人,公与之母;生二子,公与之饩。
当室者死,三年释其政;支子死,三月释其政;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。
令孤子、寡妇、疾疹、贫病者,纳宦其子。
其达士,洁其居,美其服,饱其食,而摩厉之于义。
四方之士来者,必庙礼之。
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。
国之孺子之游者,无不哺(有的哺为“饣”偏旁)也,无不歠也:必问其名。
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,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。
十年不收于国,民俱有三年之食。
国之父兄请曰:“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,今越国亦节矣,请报之。“
勾践辞曰:“昔者之战也,非二三子之罪也,寡人之罪也。
如寡人者,安与知耻?
请姑无庸战。“
父兄又请曰:“越四封之内,亲吾君也,犹父母也。
子而思报父母之仇,臣而思报君之仇,其有敢不尽力者乎?
请复战!”
勾践既许之,乃致其众而誓之,曰:“寡人闻古之贤君,不患其众之不足也,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。
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,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,而患其众之不足也。
今寡人将助天灭之。
吾不欲匹夫之勇也,欲其旅进旅退。
进则思赏,退则思刑;如此,则有常赏。
进不用命,退则无耻;如此,则有常刑。“
果行,国人皆劝。
父勉其子,兄勉其弟,妇勉其夫,曰:“孰是君也,而可无死乎?“
是故败吴于囿,又败之于没,又郊败之。
夫差行成,曰;“寡人之师徒,不足以辱君矣,请以金玉、子女赂君之辱!”
勾践对曰:“昔天以越予吴,而吴不受命;今天以吴予越,越可以无听天之命,而听君之令乎!
吾请达王甬、句东,吾与君为二君乎!”
夫差对曰:“寡人礼先壹饭矣,君若不忘周室而为敝邑宸宇,亦寡人之愿也。
君若曰:『吾将残汝社稷,灭汝宗庙。
』寡人请死,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?
越君其次也!”
遂灭吴。
曾子之妻之市,其子随之而泣。
其母曰:“汝还,顾反为女杀彘。“
妻适市来,曾子欲捕彘杀之。
妻止之曰:“特与婴儿戏耳。“
曾子曰:“婴儿非与戏也。
婴儿非有知也,待父母而学者也,听父母之教。
今子欺之,是教子欺也。
母欺子,子而不信其母,非所以成教也。“
遂烹彘也。
硕人其颀,衣锦褧衣。
齐侯之子,卫侯之妻。
东宫之妹,邢侯之姨,谭公维私。
手如柔荑,肤如凝脂,领如蝤蛴,齿如瓠犀,螓首蛾眉,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。
硕人敖敖,说于农郊。
四牡有骄,朱幩镳镳。
翟茀以朝。
大夫夙退,无使君劳。
河水洋洋,北流活活。
施罛濊濊,鳣鲔发发。
葭菼揭揭,庶姜孽孽,庶士有朅。
又北二百里,曰发鸠之山,其上多柘木,有鸟焉,其状如乌,文首,白喙,赤足,名曰:“精卫”,其鸣自詨。
是炎帝之少女,名曰女娃。
女娃游于东海,溺而不返,故为精卫,常衔西山之木石,以堙于东海。
漳水出焉,东流注于河。
望秋高梨岭,星下莆阳,庆生贤哲。
问瑞蓂留两荚。
小试宏才,暂劳雕邑,布阳春仁泽。
庭有驯禽,村无吠犬,稻黄连陌。
最是邦人,合掌顶戴,萱草年华,蟠桃春色。
却笑仙翁,觅丹砂金诀。
德满人间,诏来天上,看寿名俱得。
岁岁霞觞,凤凰池畔,贺生辰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