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遗至孝。
母好食铛底焦饭,遗作郡主簿,恒装一囊,每煮食,辄贮收焦饭,归以遗母。
后值孙恩掠郡,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。
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,未及归家,遂携而从军。
与孙恩战,败,军人溃散,遁入山泽,无以为粮,有饥馁而死者。
遗独以焦饭得活,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。
背景
隆安三年(公元399年)秋,道教首领孙恩趁机聚众反晋。隆安五年(公元40年),孙思以兵士10余万,船只2000多艘进攻建康。与晋廷所派刘牢之决战于京口,孙恩大败,损失惨重,再次退人海岛。元兴元年(公元402年),孙恩举军攻临海,失败后投海自杀。
译文
陈遗极孝顺。他母亲喜欢吃锅底的焦饭。陈遗担任主簿时,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,每次煮饭,就把锅底的焦饭(锅巴)储存起来,等到回到家里,就带给母亲。后来遇上孙恩侵入吴郡,当天郡守袁山松就要出兵征讨。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底的焦饭,来不及回家,便带着随军出征。双方在沪渎开战,袁山松被孙恩打败了,军队溃散,逃入山林沼泽,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做粮食的,有因为饥饿而死了的人。唯独陈遗靠锅底的焦饭活了下来,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对最孝顺的人的报答。
注释
至:很,十分。铛:锅。恒:经常,常常。辄:总是。贮收:贮存,收藏。贮,积存,储藏。遗:赠予、送给。值:正好遇到,恰逢。孙恩:字灵秀,晋安帝隆安三年,聚集数万人起义,攻克会嵇等郡,后来攻打临海郡时遭败,投海而死。袁山松:时为吴郡太守,被孙恩军队杀害。即日:当天,当日。敛:积攒馁:饥饿。主簿:郡守的属官,负责文书等事。
赏析
隆安三年(公元399年)秋,道教首领孙恩趁机聚众反晋。隆安五年(公元40年),孙思以兵士10余万,船只2000多艘进攻建康。与晋廷所派刘牢之决战于京口,孙恩大败,损失惨重,再次退人海岛。元兴元年(公元402年),孙恩举军攻临海,失败后投海自杀。
猜您喜欢
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:“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,安陵君其许寡人!”
安陵君曰:“大王加惠,以大易小,甚善;虽然,受地于先王,愿终守之,弗敢易!”
秦王不说。
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。
(说通:悦)
秦王谓唐雎曰:“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,安陵君不听寡人,何也?
且秦灭韩亡魏,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,以君为长者,故不错意也。
今吾以十倍之地,请广于君,而君逆寡人者,轻寡人与?“
唐雎对曰:“否,非若是也。
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,虽千里不敢易也,岂直五百里哉?“
秦王怫然怒,谓唐雎曰:“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?“
唐雎对曰:“臣未尝闻也。“
秦王曰:“天子之怒,伏尸百万,流血千里。“
唐雎曰:“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?“
秦王曰:“布衣之怒,亦免冠徒跣,以头抢地耳。“
唐雎曰:“此庸夫之怒也,非士之怒也。
夫专诸之刺王僚也,彗星袭月;聂政之刺韩傀也,白虹贯日;要离之刺庆忌也,仓鹰击于殿上。
此三子者,皆布衣之士也,怀怒未发,休祲降于天,与臣而将四矣。
若士必怒,伏尸二人,流血五步,天下缟素,今日是也。“
挺剑而起。
秦王色挠,长跪而谢之曰:“先生坐!
何至于此!
寡人谕矣:夫韩、魏灭亡,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,徒以有先生也。“
扁鹊见蔡桓公,立有间,扁鹊曰:“君有疾在腠理,不治将恐深。“
桓侯曰:“寡人无疾。“
扁鹊出,桓侯曰:“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!”
居十日,扁鹊复见,曰:“君之病在肌肤,不治将益深。“
桓侯不应。
扁鹊出,桓侯又不悦。
居十日,扁鹊复见,曰:“君之病在肠胃,不治将益深。“
桓侯又不应。
扁鹊出,桓侯又不悦。
居十日,扁鹊望桓侯而还走。
桓侯故使人问之,扁鹊曰:“疾在腠理,汤熨之所及也;在肌肤,针石之所及也;在肠胃,火齐之所及也;在骨髓,司命之所属,无奈何也。
今在骨髓,臣是以无请也。“
居五日,桓侯体痛,使人索扁鹊,已逃秦矣。
桓侯遂死。
环滁皆山也。
其西南诸峰,林壑尤美,望之蔚然而深秀者,琅琊也。
山行六七里,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,酿泉也。
峰回路转,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,醉翁亭也。
作亭者谁?
山之僧智仙也。
名之者谁?
太守自谓也。
太守与客来饮于此,饮少辄醉,而年又最高,故自号曰醉翁也。
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。
山水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。
若夫日出而林霏开,云归而岩穴暝,晦明变化者,山间之朝暮也。
野芳发而幽香,佳木秀而繁阴,风霜高洁,水落而石出者,山间之四时也。
朝而往,暮而归,四时之景不同,而乐亦无穷也。
至于负者歌于途,行者休于树,前者呼,后者应,伛偻提携,往来而不绝者,滁人游也。
临溪而渔,溪深而鱼肥。
酿泉为酒,泉香而酒洌;山肴野蔌,杂然而前陈者,太守宴也。
宴酣之乐,非丝非竹,射者中,弈者胜,觥筹交错,起坐而喧哗者,众宾欢也。
苍颜白发,颓然乎其间者,太守醉也。
已而夕阳在山,人影散乱,太守归而宾客从也。
树林阴翳,鸣声上下,游人去而禽鸟乐也。
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,而不知人之乐;人知从太守游而乐,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。
醉能同其乐,醒能述以文者,太守也。
太守谓谁?
庐陵欧阳修也。
陈元方年十一时,候袁公。
袁公问曰:“贤家君在太丘,远近称之,何所履行?“
元方曰:“老父在太丘,强者绥之以德,弱者抚之以仁,恣其所安,久而益敬。“
袁公曰:“孤往者尝为邺令,正行此事。
不知卿家君法孤,孤法卿父?“
元方曰:“周公、孔子异世而出,周旋动静,万里如一。
周公不师孔子,孔子亦不师周公。“
陈太丘与友期行,期日中,过中不至,太丘舍去,去后乃至。
元方时年七岁,门外戏。
客问元方:“尊君在不?“
答曰:“待君久不至,已去。“
友人便怒:“非人哉!
与人期行,相委而去。“
元方曰:“君与家君期日中。
日中不至,则是无信;对子骂父,则是无礼。“
友人惭,下车引之,元方入门不顾。
有鹦鹉飞集他山,山中禽兽辄相爱。
鹦鹉自念虽乐,此山虽乐,然非吾久居之地,遂去,禽兽依依不舍后数月,山中大火。
鹦鹉遥见,心急如焚,遂入水沾羽,飞而洒之。
天神言:“汝虽有好意,然何足道也?“
对曰:“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,然吾尝侨居是山,禽兽善待,皆为兄弟,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!”
天神嘉其义,即为之灭火。